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

广州体育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办法 (党委)


广州体育学院共青团改革实施办法

(党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认真执行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广州体育学院本校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和进一步对学校共青团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校共青团时刻把握政治方向,围绕学校校训“德厚学博、文精武杰”的育人精神,立足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力解决脱离青年学生的突出问题,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的基本原则,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了解青年学生的特点,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提高学校共青团质量,结合学生青年群众力量,将学校共青团事业推上更高的先锋。

  1. 改革措施

(一)改革优化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1、完善机构设置。

 进一步完善共青广州体育学院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进一步做好思想引领,做好“青马”导师团队建设;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做好科技创新导师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凝聚力量,成立广州体育学院青年联合会、完善教师团工委(二级团委)建设;进一步构建团委委员会工作机构,成立办公室、组织部、新媒体中心、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强化和推进团的工作。

2、改革团干部配备考核管理制度。

增强专职团干部力量,团委办公室编制不少于5人。在校团委书记班子配备1名学生兼职副书记,增补1名青年教师为兼职副书记;注重从学生中选拔建立校级和院系级团组织的兼职干部队伍。挂职、兼职干部不占编制,不完全对应行政级别。校级、院级团委班子成员中,挂职和兼职副书记的比例不低于50%。实现二级学校团委书记正科级别配备,推动二级学校团委书记专职岗位。

3、校院系联动,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

落实“大宣传大调研”、“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等工作要求。实行“驻院系蹲班”制度,校团委专职团干每人直接联系3-4个院系及每院系1-2个基层团支部,每周采取“4+1”工作制,即4天在校团委工作、1天在学院参与基层团委(团总支)工作。实行“112工程”,专职团干每个学期至少给基层团支部上1次团课、参加1次主题团日活动、组织2次与普通团员青年的主题讨论。继续加强“基层调研走访”活动,校团委每月至少带2名院系团干进行1-2个院系走访学习,调研院系团务工作开展状况,与二级学院党总支、分团委了解问题、难题,谈经验、讲方法,求创新,对工作及时总结、调整;校团委每学期至少举行1-2次的分团委书记班子思政学习会议以及团工作的汇报。建立健全共青团工作、活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通过项目化的征集招标、申办领办等方式,通过实行青年师生评议工作制度,使青年师生更多地参与到团工作的设计、决策、实施、评议工作的全过程。

4、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

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五四青年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项目的运行规范和内涵的提升,着力打造青年学生的团学工作品牌,进一步提升“五位一体”共青团育人体系建设,扩大基层普通学生的参与广度。加强学校共青团的制度和规范建设,促进工作有秩可循、有序开展。坚持开展“五四评优”活动,完善以党政评议、师生评议、互学评议、第三方测评为体系的共青团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以评促进,加强工作标准化和知识化的管理,建立团学工作的资料库。

加强学校团委与宣传部、学工部、现代教育中心等部门合作,积极做好线上的宣传工作,将每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参赛方式等信息及时在校团委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转发。实行校团委、各院系每周3次微信公众号的更新,加强微信线上的转发力度,让青年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逐步提升《广州体育学院团学简报》编辑水平,扩大宣传力度。


(二)、改革健全基层组织制度

5、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学生理事会及相关学生社团为外围延伸手臂。严格执行《广州体育学院学生干部管理办法》和《广州体育学院社团管理细则》六项制度等,校团委履行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职能,学生会组织配合校团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服务和联系。加强二级学院分团委对学生会的指导服务,进一步推动各级学生会组织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6、落实和完善各级团的代表大会制度

严格执行校级和院系团的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制度;增强代表性,提高基层团支部、非团学干部的团员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的代表比例;畅通代表参与渠道,推行代表常任制、提案制和大会发言制度,建立校级和院系团组织定期向团的常任代表报告工作和听取意见建议的制度。坚持团内民主,推行和落实基层团支部直接选举。条件成熟时,校级和院系组织在经党组织同意的提名人选中差额(或等额)选举产生委员会成员和书记、副书记。

7、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进一步完善团组织的架构,校团委成立学生社团团总支,统筹学生社团团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院系团组织探索宿舍建团、院队建团、网络建团等,构建“多种模式、多重覆盖”的团建创新机制;各班级形成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书兼任班长的制度,各年级团支部实行每两周进行班级团支书汇报工作,各院系分团委实行每月进行各年级实行团总部汇报工作会议,充分了解班级团支部工作进度和活动开展的进度,帮助解决问题和难题,做到互相学习。


(三)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8、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加强发展团员工作教育,培养团员先进积极分子,增强团员先进性和光荣感,广泛开展团员意识教育的培训班和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团员必须注册志愿者、网络文明志愿者,并关注“广东青年之声”的公众号,每个学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不可少于1次。坚持开展团支部生活会议,可以以多种不同形式开展,坚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每年举办一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通过每年团员教育评价的结果和日常团员表现,进行“推优入青马”、“推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同时在“青马工程”的培训阶段,严格遵守纪律,积极主动完成作业,认真实践学习。团干部应带头参加团组织生活,并且按出席率登记。

9、实施广体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借鉴“第一课堂”的做法,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经历和成果,推动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促进学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称为 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10、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

学校团委将联合就业指导中心,加大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等学生群体提供机会和平台,加大项目的宣传力度,让更多需要机会的青年学生获得信息,积极动员和整合校内、社会等方面资源,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积极融入社会。

11、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

加强完善学校学生会组织中的权益部建设,并逐渐在各院系成立权益部,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关注普遍性利益诉求,完善维护学校学生权益组织的渠道和机制。

12、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

加强学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变,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工作战略理念和整体格局。以“一点多线”的新媒体工作制度,推动校园媒体联动,以学校团委为中心,各院系为分射线,建立校园媒体中心,打造“舆论圈”,校团委成立舆论线上平台,汇集群体学生力量,形成分层评论、分层管理的模式。提升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水平,打造微信、微博、QQ、网站等新媒体集群;统筹建设好网络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管理。以“青年之声”为平台建设为依托,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进一步做好做实1+100的联系工作。


(四)改革完善干部选用培养制度

13、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

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坚持开展“团学培训讲座及会议”。建立健全的学校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发布和成果遴选机制,学校团干部职业发展、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坚持严格要求和关系相结合,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结合团干部绩效评价、能力特长等,逐步完善团干部校内转岗和校外学习、交流的制度安排。加强校级和院系级学生干部的分层培养,实行任期考核机制、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在一年任期和考核后,颁发任职证书。


(五)改革强化保障支持

14、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

学校党建等会议中明确列入学校共青团工专题内容,将团的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总体格局,推进团建与党建同规划、同部署;党委明确由1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学校行政安排1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学校党委每年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学校团委书记为党员的,可作为学校党委委员候选人提名人选。

党组织确定校级和院系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任免等事项,应事先向团的上级组织征求意见。将“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人选”作为基层团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责,将推优纳入学校党员发展工作规划,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充分重视团委的推荐意见。

15、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

校团委的领导职教、专职干部编制数,参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执行。按团员数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并在活动场所、设备、时间等方面对团的工作予以保障。


三、组织实施

本方案由学校党委下发实施。校级团委牵头改革,相关职能配合完成。改革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加强对改革试点的追踪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稳妥有序推进改革。